当前位置:首页 > 耀世 > 正文

鲟鱼死亡原因

  • 耀世
  • 2023-03-18 02:41:12
  • 166
摘要: 中华鲟濒临灭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水电工程、航运、捕捞、污染等人为因素,被指共同造成了中华鲟的种群危机...

中华鲟濒临灭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水电工程、航运、捕捞、污染等人为因素,被指共同造成了中华鲟的种群危机。

20世纪70年代,长江里的繁殖群体能达到1万余尾,葛洲坝截流的80年代,骤减到2176尾,2000年仅有363尾,2010年估算只剩57尾。2013年,葛洲坝下游的野生中华鲟产卵场,繁殖季节,未监测到任何卵和受精卵,自从葛洲坝建成后截断中华鲟产卵路径,32年来头一次停止自然产卵。

据统计,长江上游每年可产中华鲟2-3万千克。但捕捞过多,加之此鱼繁殖率低、成熟期长(10年左右),其种群数量已日趋减少。为使这种中国特产的“活化石”免遭灭顶之灾,有关部门已把中华鲟列为保护对象。

图为人工养殖的中华鲟:

扩展资料

湖北15名官员因“中华鲟”之死被问责

2019年7月25日,湖北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王立山参加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的在线访谈时提到:“根据群众反映,查处了一批为官不为、弄虚作假等问题案件。比如,对中华鲟子一代大量死亡问题,查处了15名不作为、乱作为的领导干部,其中厅级干部2人、县处级干部7人。”

就在中华鲟陆续死亡的13个月时间里,湖北省水产局工作人员先后10多次赴施工现场检查、核实。去年9月份,湖北省水产局派出专家现场探查,以公函形式告知荆州市人民政府,中华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施工所造成的噪声、震动、水源条件变化等等。

虽然相关部门多次发文要求停止相关工程的施工,但是,当地的相关工程一直都没有停下来。记者在当地调查期间发现,无论是芈月桥的施工,还是所谓庙湖清淤工程,在事件爆发之前,都没有相应的环评手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鲟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青年网-湖北15名官员因“中华鲟”之死被问责 死因仍待公布

中华鲟灭绝的原因,快告诉我???

中华鲟没有灭绝,也不会灭绝

鲟鱼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其化石见于白垩纪,距今已有 1.4 亿年的历史。中华鲟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以及钱塘江、闽江、珠江等沿海海域,是中国特有的珍贵鱼种。1991 年长江葛洲坝工程兴建后,阻隔了中华鲟生殖洄游通道,再加上长江水质环境的破坏和人们的滥捕,使中华鲟数量急剧下降,濒于灭绝,1992 年被列为国家一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

1982 年,中华鲟研究所成立后,进行了中华鲟的救护研究工作,1984 年,人工繁殖中华鲟首获成功,并于当年将 6000 尾首批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幼苗放流长江,1986 年中华鲟研究所采用人工合成激素(LRH-A)催产中华鲟获得成功,一改以往大量捕杀成熟中华鲟采集脑垂体,用于催产的传统习惯,不仅有效地保护了中华鲟资源,而且大大加快了人工繁殖的进度。该项成果荣获了原水电部 1986 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后该所不断完善各项技术工艺环节,先后解决了孵化、培育、放流等技术难题,使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工作形成了年平均向长江放流子鲟 30-50 万尾的稳定性工厂化育苗放流生产。据介绍,自 1982 年至今,中华鲟研究所已经累计放流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幼苗近 20 批,430 余万尾。

与此同时,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逼迫中华鲟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存能力,在葛洲坝下江段 10 公里左右范围内寻找到新的产卵区域,使中华鲟的繁衍生息得以维系。专家认为,尽管中华鲟不会灭绝了,但是其野生种群数量仍呈下降趋势,根据 1998 年 DPS 超声波探测估计,近几年,每年进入长江的中华鲟仅为 500-1000 尾之间,而在葛洲坝修筑之前,平均每年仅捕捞的中华鲟即达 400 尾左右,最高可达上千尾。究其原因,一是人工繁殖放流力度不够;二是坝下江段中华鲟产卵场地规模太小,且干扰严重;三是沿江河口乱捕滥杀,使幼鲟资源损失严重;四是环境污染造成幼鲟死亡率增加。为此,专家呼吁,要加强长江流域的环境治理,加大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投资力度,加强坝下中华鲟繁殖场的管理,特别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措施,坚决杜绝乱捕滥杀中华鲟的现象。图为中华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们正在紧张地工作。

1.5万斤中华鲟一夜死光是怎么回事?

6月7日,广东河源和平县一养殖户家中1.5万余斤中华鲟全部死亡,据养殖户邹某介绍,此次是第三次被人投毒,损失约18万元,自己并未购买保险。前两次分别是2017年与2018年,当时已报警但至今未破案,自己也不知道是何人投毒。

6月8日,有记者致电浰源镇派出所,警方表示目前正在调查中。

据悉野生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朝鲜。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

扩展资料

国家对于中华鲟的保护措施

自1981年长江葛洲坝截流以后,农业部采取了果断措施。对用于人工繁殖和科学试验亲鲟的捕捞数量和捕捞地点、时间严格限制,保护沿江和河口区的幼鲟,扩大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的规模,在长江上游宜宾市,每年均向长江投放培育中华鲟鱼苗,让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得以长期生存繁衍下去。为了补偿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的不利影响,330工程局成立了宜昌中华鲟研究所,具体措施如下:

1、实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鱼,将中华鲟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国家先后投资支持湖北省、四川省在长江沿岸建立渔政站,并帮助渔民转产转业;1983年全面禁止对中华鲟的捕捞,并严格限制科研用鱼;1988年《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中华鲟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名录。严格执行了全江禁捕,从而保护了亲鲟和幼鲟洄游,最大限度的保存了产卵种群。

2、开展中华鲟科研,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1983年,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省水产局、宜昌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取得了葛洲坝下中华鲟人工孵化的成功,此后不久便开始向长江增殖放流中华鲟苗和幼苗。

据统计,1983-1998年,共增殖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苗近600万尾。1999年12月投放10万尾10厘米以上大规格中华鲟苗,超过15年来同种规格鲟苗的总量。

3、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集中全社会力量来保护中华鲟。在沿江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社会保护中华鲟的意识日益提高,沿江渔民误捕中华鲟后均能自觉放生,发现不法分子偷捕能举报,市场上经营利用中华鲟的行为已绝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鲟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网—四年三次被投毒!1.5万斤中华鲟一夜死光

中华鲟观赏鱼突然死了

水质不行。

鲟鱼包含许多品种,品种之间差异很大,它们的习性特点就是不同的。比如,有些适合生活在淡水中,是淡水鱼;有些则生活在海水中。

也有可能因为鲟鱼本身就生病了,在入缸之后死亡。有时候则是因为水温不适宜或者水质不适宜等因素而生病,此时它们也容易死亡。

中华鲟接热水为什么会死掉

因为鲟鱼水温高于七八十度时就会死亡。低于零下十多度就会死亡。

30度。承受水温为1—30℃,生产商品鲟鱼的最适水温为20—24℃,秋冬季水温最好不低于4—6℃。对水质的要求:溶氧要求大于5毫克/升,PH值6.5到8.0之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