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是先有的文言文,然后是英文(英文之前有古英语),最后才是白话文
不同于地方口语,文言文最早是作为记录历史的官话的,门槛高,还要刻在竹简上,因此必须凝练精简,因此也短;英文作为能在世界范围流通的语言,学习门槛低;白话文(鲁迅发明)为了让全国人民都识字,也降低了复杂度,更贴近口语,用长度换方便
另外中文是象形文字,字可表达意象英文是字母文字,字母文字一定比象形文字长
其实和以前的人拍电报一样,电报是按字数来收钱的,所以大多数人发电报都跟天书差不多,尽量少用字的把意思表达出来,比如兄,拾京,接。这是我印象中接到过的最短的电报了,意思就是十日来北京,到车站接我。。。
再来说古代,古代人为什么要这么短?估计和发电报一样,因为受到了记载载体的限制,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代人用骨头或者竹简记录文字,这东西很重不说也挺贵的,一卷下来还写不了多少,你要是用竹简抄一本琼瑶奶奶的白话小说估计要用货车才能装下拉走。。。所以,只能尽量的用最简短的字去书写。
纸张发明后,很长一段时间纸的价格也是很贵的,再加上受到前人影响,所以这个传统也就被保留了下来了。
至于说话怎样,这就不清楚了,因为没有录音机啊,谁知道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但估计存在两种语言系统,因为文言文中的文言二字指的就是说,可以理解为有文化的人的语言。既然有文言那对应的肯定就会有俗言,粗言什么之类的,也就是白话呗。估计也都能听懂,毕竟语言环境就是这样,你从小就在英语国家,自然就会说英语了,一天到晚满耳都是英语自然就会说了。
其实文言文是非常有美感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种语言记述方式,言简意赅没废话,一件事情能用寥寥几个字就表达出来。
1. 为什么古文比白话文短
古文和白话文对很多人来说差不多就是两种语文,用词断句包括阅读方向都不一样,有的人一看竖排的书就头晕,我们中学课本里面的古文也变成横排的了。
真正的古文文言文确实是不好懂,它的用词用句简练到极致,又有太多的典故在里面,就算翻译成了白话文也还有人看不懂怎么翻过来的,好像比翻译英文还要难。 现在能看懂古文的人大部分也不过是能看懂竖排的古典小说,像三国水浒西游记红楼梦这类非常容易读的古文。
文言文这种古文要年纪很大的人或者专门学古文的人才精通,更不要说还有一种医古文,就像天书一样连字都猜不出来该怎么念。人是很懒惰的,只要有了简单的就不会再去看复杂的,古文越来越失落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问题是当时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时候就像我们现在搞建设一样急躁,事情没有安排清楚就开始了,一开始就收不住了,使得白话文和古文没有衔接好失去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太多的经史文献现在的人都读不懂,出现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和现在一百多年文化的断层,这个断层是非常可怕的,等于切断了我们的大动脉,只剩几支细小的旁支血管在支撑。
大家不要觉得危言耸听,也不要觉得我们今天的文化很丰富,丰富到看不过来学不完。我们自己在井里当然不知道天有多大,我们读不懂经史原文的人根本不知道我们失去的是什么。
我们失去了永远也找不回来的文化基础和我们民族的灵魂,现在的中国可以说没有文化没有营养,看看大家每天都在看的浅显直白的书就知道我说的没错。 翻译成白话文的经史是有一些,可是大家现在能了解的只是一些皮毛,我们自己并没有把自己的文化当做宝贝,全面改用白话文的时候根本就是革命热情高涨,打倒了一切旧思想,想把中国一下子改变成西方国家。
一般隔了两代人文化就丢失的差不多了,我们到今天隔了有三代,想找也找不回来了。文化的传承和保存就算大家都尽心尽力也不容易,更何况不想保留它。
我们学习西方的技术又怎么样呢?他们也有自己思想的根,我们也只是学了皮毛没学到根本,不能保有自己文化精华的人也不可能学到别人的精髓,现在的中国是丢了自己的灵魂又没有找到另外一个根基。 康熙皇帝也不是汉人,他的汉语也是学来的,他都知道规定他的子孙二十岁之前只能读经史不能读小说,他的意思是读小说会有情,在一个人还没有基础的时候先有情就会没有根基。
我们不但二十岁之前不读经史,而且连看都看不懂,可以说很多人连中国有这些充满哲理智慧的书都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不用翻成白话文就能看懂《道德经》《孙子兵法》的人就不多,可是这两本书只是浩瀚之中的一点点,我们自己毁掉了中国的文化血脉还不知心痛地笑呢。
文章引用自:。
2. 短小的文言文及翻译
【典故】
[编辑本段]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①,誉之曰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③。”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④:“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
【注释】
[编辑本段]
①鬻(yù)——卖。
②誉——赞美。
③陷——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
④或曰——有的人说。
5之——助词
6应——回答
【译文】
[编辑本段]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 *** 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3. 短小的文言文和意思
色为何物
某女路闻二人谈色,大惑不解,至家问其父:色为何物?其父不悦,随以著击碗曰:吃饭、吃饭!某女顿悟:色者,乃吃饭也。
竖日,家宴宾客,某女陪饮,酒至半酣,某女起身曰:“小女子不胜酒力,唯色量尚可,请以色相陪。”言罢,吃饭。众皆哗然。
译文:
有个女子在路上听到有人谈论色,很迷惑,到家就问她的父亲:色是什么东西?她的父亲不高兴了,就用筷子敲着碗说:“吃饭、吃饭!”这女子突然明白了:色就是吃饭。
第二天,
4. 短小的古文
弈秋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翻译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假使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
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工之侨献琴 刘基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译文: 工之侨得到一块好的桐木,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象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
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这琴)不古老。”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
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道理: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浮华的外表来下结论。只有本质上是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
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写给儿子诸葛乔(一说诸葛瞻)的。 【语译】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楚人学舟 原文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翻译 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胶柱鼓瑟 原文 齐人就赵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
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翻译 有个齐国人跟赵国人学弹瑟,由赵国人先调好了弦,(齐人)就将调弦的柱子用胶粘住了回家。
三年弹不成一首曲子,那齐人埋怨赵国人。有个跟赵国人学艺的人来到他这里,询问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前面这(齐)人这么蠢。
诗画皆以人重 王士禛 清代诗人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敦、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
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译文】我曾经说过诗文书画都是因为人的品德才变得贵重起来,苏轼、黄庭坚的墨迹流传到今天,一个字就值得上上两的黄金(一字兼金的意思不明,猜的);章敦、蔡京、蔡卞之流的字难道写得不好吗,,但是后世的人都把他们的字当成粪土一样,一钱不值。
欧阳修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古时候的人的字都是写得很好的,但只有那些廉洁贤能的人的字才能够流传久远,就算颜鲁公(颜真卿)的字写得不好,后世的人见了也会把他的字当成宝贝一样,并不单单是因为他的字的本身的好坏。诗与文章之类都是这个道理。
杨布打狗 [古文]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
5. 短小的文言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育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第子,学遂为通儒。性卒,既迎母越城就养。
王冕是诸暨人。七八岁时,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听学生们读
书;听完,就默记在心。晚上回家,忘了牵牛。------父亲愤怒地打了他,但不久又像以
前一样了,母亲说;“儿子是这样一心一意,何不听凭他去干想做的事!”于是王冕离开
家投靠和尚庙而居住。晚上偷偷出来,坐在佛的膝盖上,用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照着书读,
响亮的读书声一直到天亮。佛像大多是土做的偶像,狰狞凶恶十分可怕;王冕一个小孩,
就像没看见一样镇定。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这样的行么?
6. 谁有短小的文言文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个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这个网站上都是文言文的寓言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
/next1/yulinzhezhi
7. 有什么短小却有教育意义的古文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们吃。
回答:顾问讲究言简意赅,用极少的字表达出更多的信息。记得看过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皇帝,遇到一个很难的问题,跑到大山里去问一个老先生,他把问题说完了,老先生对他说了一个字“然”,皇帝致死都没有想明白,是生生郁闷致死的
上一篇:如何查询电脑ip和mac
下一篇:使命召唤手册多少钱
发表评论